业内人士:传统竹制品要想生存必须与时俱进,改良工艺
曾几何时,竹制品在我们生活中占据着显眼的位置,又曾几何时,这些既环保又美观的竹制品,从我们的生活中悄然消失了。取而代之的廉价塑料制品,在带来便捷的同时,随之而来的“白色污染”,已成为久治难愈的城市痼疾。曾远近闻名的蔡家垄竹篮,如今却卖不动,且这项老手艺也面临着“后继无人”的尴尬。近日,记者在多方采访后了解到,区区一只竹篮,它盛放着的,其实是一个传统与现代之间,如何冲突又如何在碰撞中寻求突破的命题。
经久耐用的竹篮,购买的人却越来越少了。
如今编竹篮子的只剩下村里的老人。
1
蔡家垄竹篮名噪一时
过去,百姓提篮买菜、妇女提篮洗衣、小贩提篮叫卖……竹篮的作用不言而喻。而在九江,说起竹篮,最有名的当属蔡家垄竹篮。蔡家垄位于庐山区莲花镇潘湾村,庐山北山公路5公里下方山脚下,依山傍水,毛竹资源丰富。而当地人,也就此练出了一手编织竹篮的好手艺。
当地人编织的竹篮,规整平滑、轻巧耐用。竹篮外观是长椭圆形,长约60-70公分,高约30-40公分,中间有手提爿,底部设四角,轻便又稳当。除竹篮外,编土箕、扁篓也是当地人的“拿手绝活”。据潘湾村村民介绍,以前,除了农业生产外,编制竹篮则是当地村民们最主要的副业。那时,村里家家户户都会编制竹篮,尤其在过年前夕,村民们会将编织好的竹篮带到九江市区贩卖,他们走街串巷,所得收入也能让一家人过个好年。
时光流逝,竹篮的价格从当年每个5角钱而逐渐递增,现已涨到30元一个,但是竹篮的销量却每况愈下,这项老手艺也在村子里逐渐落寞。
2
无经济利益推动 老手艺或将成历史
72岁的潘湾村村民曹正富,还保留着每年编制竹篮的习惯,像他这样的村民已为数不多了。记者见到他时,他正在一楼的客厅里编制土箕。
老人简单的叙述将投入与产出的经济关系和盘托出:从劈竹到起篾,再到编织成形,一天下来最多能做竹篮2个或是土箕4个。按现在市场价算,一天编织竹制品最多能赚60元钱。而村民去做一天泥工,哪怕是做小工,一天少说也有100元钱。同样是辛苦活,价值却不一样,当然没人愿意再做竹篮了。
如今,编竹篮的利润空间也越来越小,这一点是导致后继无人的关键所在。曹正富说:“孩子们在外面能赚得更多,只有我们这些干不动的老人还会在家编竹篮。”看来,没有经济利益的推动,老手艺或将成为历史。
当年,在市区的杂货铺里,都能买到竹篮。如今,想要买到地道的竹篮,已非易事。据了解,在前进东路的101公交冯家村站的冯家村种子商店里,还有竹篮销售。这些竹篮就是蔡家垄竹篮,还保留了传统工艺,现在的售价为每个30元。老板介绍,当年最高峰时,一天能卖出几十个,现在买的人很少了,只有少数的人知道他这里还有竹篮卖。
3
传统与现实的碰撞 老手艺需改良工艺
时过境迁,当我们再回头去仔细寻找时,却难以在现实生活中看到竹篮的身影。记者在城区各大超市采访后得知,除了塑料制品对传统竹制品存在空间的挤压外,传统竹篮占用空间大、携带不方便,而且样式单一,也与现代人的消费习惯不太合拍。
在新一菜场买菜的陈美莲女士说:“现在买菜,拿个塑料袋装在口袋里就行,如果要提着竹篮,会增添负担还不方便。”还有些市民表示,提着竹篮去购物,是件很落伍的事情,所以基本不用了。
一些业内人士认为,传统竹制品要想生存、发展,还得摆脱旧俗的禁锢,改良工艺。首先就要在竹篮的造型上寻求改变,让竹篮更加美观、更加便于携带。据了解,在浙江省安吉县,一企业发明的可折叠式竹篮,就深受市场欢迎。同时,还有更多的市民表示,如果把竹篮做得更小,做得更精致,他们会考虑重新提起竹篮。